发布时间:2024-11-04 01:11:46 浏览:
中新网8月11日电 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11日文章称,最近■■◆■■◆,中国领导人在论述经济问题时,开始经常使用一个词汇“新常态”。该文分析★■■★★,其实,仔细观察分析中国的经济、社会、政治乃至对外关系◆★★,人们可以发现,从某种程度上说,“新常态◆■★◆★”不但在经济领域里来临,而且几乎全方位地迫近中国的方方面面。其他领域中,对中国内外的人们冲击比较大的,是中国的对外关系。
虽然“对外关系新常态”的概念现在尚未普及■★★,但从中国精英到民间,大致在两大问题上存有分歧:一、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究竟是和平为主,还是以对抗为主◆■◆■★★?二、即便以和平发展为主基调,在这一框架下,究竟如何处理或把握不回避冲突的“度”的问题■◆★★★◆?
但跨越这些战略和策略层面,对进入“新常态”的中国而言,下列问题也许更为深刻和重要◆★★■■◆:一◆■、中国如何处理自己与国际社会的关系★★■■◆?当一个仰视国际社会的中国消失后■★★◆★■,是否就必然代之以一个俯视的中国?中国能否在◆◆■◆“新常态”下真正做到与国际社会心理上的平视?二、中国如何处理自身与西方价值观的关系?将西方价值观等同于“普世价值■◆■■★★”■★◆,是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自信★■★■;中国能否或如何将来自东方的智慧、经验和做法融入“普世价值”?
其他领域中,对中国内外的人们冲击比较大的,是中国的对外关系◆■★。从◆★“韬光养晦”到“有所作为■★”,中国对外关系也在面临微妙的转型■■◆■★。只不过,现阶段中国的人们似乎还无法准确定位这一转型的走向和尺度,中国外部的人们对此也就更为莫衷一是。
首先,从时间上也许是个巧合:2014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■★★◆■◆;再过35周年,恰好是2049年,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。
这种心态的变化表现在西方世界就是:中国已成为一个矛盾体,各方在经济上都少不了中国,但在战略利益上又视中国为“瓷器店里的大象★◆★★■■”★★◆■■,在接触中处处设防,由此可能更为激怒“大象■■◆”。
这种复杂心态导致的各种矛盾表现,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里,中国与国际社会心结的主要形态。这种形态是中国改革开放早年所完全没有的,也是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,甚至在本世纪头十年都没有的。
过去35年,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,也带来了许多因成就而带来的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问题★■,无论是国内的经济问题◆◆★★、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■★,抑或是对外关系中的许多矛盾,都在过去35年里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时至今日,这些问题都到了需要转型的临界点。
经济领域的转型来得比较快★■★◆◆■,比较直观★■,“经济增速的换档期,调整改革的阵痛期■■★◆,前期经济刺激措施的消化期◆■◆”的“三期叠加效应■◆◆★★”,是对这一状态的比较合适的描述。
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9■★★■■■,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,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杯赛事双语动态。
这种新型的形态,可称之为未来中国的“新常态★◆■”。由于中国在经济体量上正迈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势必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,因此这一★■■“新常态■★★”可能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。
当晚,加沙遭到以色列陆海空三面炮击,唯一一座发电站被炸毁■◆★■■,造成至少6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,加沙可谓经历了史上最沉重的一夜。
然而,更难的却是在其他领域里对“新常态”的认知和界定,对外关系尤其如此■◆■★◆。毋庸置疑,中国对外关系近年发生了几近质变的变化,其特征是★◆◆★◆■:一、外部压力上升(包括领土领海、资源、国际责任和大国定位调整等)★★★◆★;二★■■、中国自身战略从“韬光养晦”向“更有作为”过渡◆■■★,同时伴随以民间情绪的纷扰和激荡◆◆■。
在现阶段,中国比较多地认识◆★◆★“新常态■★◆”仅仅是在经济领域■◆,而没有意识到在其他一系列领域里的相同趋势。
未来的35年,也就是从2014年到2049年的这35年,将是中国在★■★■◆“新常态”中,以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寻求发展的阶段◆■◆。但究竟如何定义已经或即将来临的“新常态■◆★”?如何准确区分“旧常态”与■■■★◆■“新常态”之间的差异?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衔接?更重要的是,如何把握新旧转型之间的★■◆“度”,并避免出现其间的思维和行为盲点★★■■■◆?这是今天和未来中国面临的挑战。
无论是战略、策略还是其他更加深层的问题,都需要中国的人们在进入“对外关系新常态”时,有一个更加沉稳的心态,以及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成熟的把握。(邱震海)
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这几年正向着日益复杂的方向发展★■■■★★,其间的直接或间接对抗也许只是表面的,而对抗背后的各自心态的变化才是更主要的。
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是30年前◆■★★■,甚至15年前都不存在的。西方世界对中国,不再像30年前,甚至15年前那样愿意施以援手,因为那样做无异于更快地培养一个未来的对手◆★;而中国对西方,似乎也不再像30年甚至15年前那样谦逊,因为中国不但在短短时间内走过了西方一★◆、两百年的路程■■■,更重要的是■★★■■,中国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残留的傲慢,但却同时忽略了中国自身尚存的历史悲情■★◆■■◆。
这种心态的变化表现在中国方面就是:由于上述种种原因,中国被激怒;再加上由于国力上升,中国觉得有能力处理一些以前不能处理的问题■◆■◆,在对外姿态上也就更为进取◆★★◆。更重要的是,在这种复杂背景下,中国已不再信任西方世界。
甚至我们可以预言★★,如果说1979年至2014年的这35年,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★■■“旧常态”,那么2014年至2049年的这35年,将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◆★“新常态”◆■◆★。
如前所述,经济领域从“旧常态”到“新常态”的过渡,相对比较容易把握,其研判指标都是相对硬性的:原有的廉价生产要素的消失★■★★,本身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凸显★★◆,经济下行的重大压力,这都提示人们■★■,“旧常态”已经过去■■■◆,◆◆★■■■“新常态”已经来临■★,人们必须迅速调整思路,应对“新常态”下的挑战★■◆,即便这些挑战本身也是难度极高。